售后服务成口碑“分水岭”:哪些新能源车用户口碑好?

在新能源车市场快速扩容的当下,用户对产品的评价维度也在发生变化。曾经,动力、续航和智能化是主战场;如今,售后服务体验逐渐成为决定用户口碑的“关键变量”。当购车门槛越来越低,服务才是影响复购、推荐意愿乃至品牌忠诚度的深水区。

通过梳理多个第三方平台的用户评价、车主社区反馈与行业调查数据,我们试图解答一个关乎品牌“长红”的问题:哪些新能源车用户口碑好,背后靠的到底是什么?

第一梯队:极氪、理想稳居高满意区间

在多项权威调研中,极氪和理想汽车常年稳居售后满意度榜单前列。用户给予它们的核心评价关键词是:响应快、配件全、透明化。

极氪:直营体系下的高效率响应

极氪的售后模式建立在高度直营化的体系之上,这带来了明显的标准化优势。无论是常规保养、智能系统升级,还是突发状况处理,车主普遍反馈“效率高、等待时间短”。

此外,极氪通过App端实现售后流程全链条数字化,不仅预约便捷,而且维修记录全程可溯源,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“服务安全感”。尤其在电池健康检测、整车OTA更新方面,极氪做到了较高的频率与透明度,增强了用户对车辆状态的掌控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极氪在部分城市试点上门取送车服务,对于高频使用但时间紧张的城市用户而言,这是用户体验的显著加分项。

理想:家庭场景的服务预判能力强

理想在售后服务中的一大优势,是“站在家庭用车者角度思考问题”。从车机系统的远程协助到驻点服务、用车指导,理想展现出较强的“用户预判能力”。服务不是等你出问题才介入,而是主动识别潜在风险、提前干预,这种“前置式服务理念”广受家庭用户欢迎。

理想还较早推动了全国联保与服务网络下沉,使得即便在三四线城市,用户也能获得相对一致的售后体验。这对于追求稳定性的家庭用户而言,是提升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支撑。

第二梯队:蔚来、小鹏、问界,服务表现分化明显

这一梯队的用户口碑更加“两极”,与其说是整体拉胯,不如说是服务标准执行的不均衡,导致了“体验看门店、看区域”的现象。

蔚来:体系完备但执行偏离问题待解

蔚来被认为是最早在服务体验上“下功夫”的品牌,蔚来中心、服务云、换电体系构建了庞大的服务网络。但近一年,不少老用户反馈在部分地区的响应效率下滑,尤其是非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与服务半径成为短板。

从数据来看,蔚来在服务满意度方面依然有高分段用户,但负面反馈多集中在“维修周期过长”“换电设备维护不及时”等问题上,显示出其庞大体系在执行端的疲态。

小鹏与问界:智能强项未能延伸至服务体验

小鹏与问界在智能化产品体验上颇受好评,但在售后服务的“人效比”上表现相对平庸。尤其是一些老车主提到,系统故障后的排查效率偏低,客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。这类问题反映的是,服务团队的智能产品理解深度不足,未能与品牌定位形成匹配。

此外,用户较为在意的一点是“配件可用率”,部分热门车型在事故维修后出现等待周期过长的情况,影响用户的整体满意度。

第三梯队:传统品牌转型阵痛显现,口碑偏弱

比亚迪、广汽埃安等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取得销量突破,但在售后服务体验方面仍面临结构性挑战。

比亚迪:渠道宽但服务标准参差不齐

作为“国产新能源车第一梯队”的代表,比亚迪在全国范围内的门店覆盖率极高,但这恰恰也暴露了标准化不足的问题。由于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,服务质量更多取决于具体门店与服务技师,用户体验“落差感”显著。

例如,在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控系统问题上,不同门店的诊断能力与响应速度存在较大差异。某些车主甚至反映,技术人员对最新版本的车机系统理解有限,影响了问题定位和处理效率。

埃安:高销量下的服务能力压力爆表

广汽埃安作为近两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,其售后体系扩张明显滞后于销量增长。大量用户反馈集中在维修预约周期长、配件周转慢、客服响应慢等方面,成为影响用户复购意愿的关键因素。

服务成为新能源车竞争的新维度

新能源车行业正在从“拼配置”走向“拼体系”,服务能力的优劣正在决定品牌的长期生命力。

极氪和理想凭借直营/深耕用户运营模式,在服务满意度上建立了明显的正向口碑;而蔚来、小鹏则面临体系维护与区域服务能力差异的问题;比亚迪、埃安等传统车企则需补足“新能源化后服务能力”的短板。

当下一轮市场红利转向存量竞争,谁能把用户服务做成真正的“软价值”,谁才有可能成为品牌的长期赢家。服务不是可选项,而是新能源车品牌的“护城河”。

在你看来,购车时你会优先看中品牌的哪一类服务?

OTA、远程诊断、上门取车……你认为哪些服务是真正有用的,哪些是噱头?

服务“体验一致性”是否会成为你是否推荐该品牌给朋友的决定性因素?

你的答案,也许正是下一轮行业优化的方向。